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欧美自拍手机在线不卡视频|一二区视频精华99|偷拍与自拍五月天1024|久草资源免费网站|久 在线视频 v|欧美视频葡京理论片一区二区|萱萱影视影音先锋|性xx.日韩免费|五月丁香久久婷婷

問下各位尼康D700官網的優(yōu)化校準下載不了有什么方法能彌補嗎或者給發(fā)個設定參數謝謝大家!

更新時間:2016-01-09本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
  【一些PS小技巧】
  這些小技巧大部分來至網上或者自己從書中獲得并簡略總結的。

  最近喜歡上風景片,風景片更加需要色彩校正,老忘記操作的細節(jié),現在把過程記錄下來
  調整參數(為的是留有余量)
  把暗部吸管的目標顏色為RGB(10,10,10),灰場RGB(133,133,133),亮部RGB(245,245,245)
  1)查找暗部
  打開曲線,按住ALT,然后拉曲線左邊(陰影)滑塊,畫面從白色變黑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我們需要找的最黑的部分,按Shift+吸管記錄這個點
  2) 查找亮部
  打開權限,按住ALT,然后拉曲線的右邊(高光)滑塊,畫面從黑色變白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最亮的部分,按Shift+吸管記錄這個點
  3) 查找中灰
  1、新建空白圖層,編輯-填充,選擇50%灰色
  2、把混合模式改為差值
  3、創(chuàng)建新的調整閥值圖層,把滑塊拖到最左邊,然后右拖到第一個黑色區(qū)域即為中灰點,按Shift+吸管記錄這個點
  然后就是打開曲線,3個吸管各自選取對應的記錄點即可。


  美女PS的簡單幾個步驟:
  1)美白
  選出高光(ctrl+shift+alt+~),添加新空白層,填充白色,調節(jié)不透明度到合適的%。
  2)色彩平衡
  調節(jié)高光加青加洋紅,讓高光色調冷點。
  3)色階
  調節(jié)紅通道(暗部往右拉),讓膚色暗部更暗點,增加立體感。
  4)可選顏色
  調節(jié)黃色,減黃加紅,減少黃色增加紅潤感覺。

  2個小技巧
  有時候MT的臉有些地方可能處于暗部,可以直接用曲線提亮然后用蒙版擦掉其他的地方。不過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用圖層疊加的方式:
  1)復制一層
  2)混合模式改成濾色
  3)alt+蒙版,然后ctrl+b,變成白色,把需要變亮的地方擦去
  4)調整不透明度到合適的%

  另外,人像片添加邊緣暈影,可以使片子有一種柔和的燈光照射到人物的效果:
  1)復制一層
  2)修改為正片疊底
  3)M用矩形工具選出一個邊緣范圍
  4)ctrl+d羽化,大約100-200左右
  5)Delete選擇的范圍

  模擬中密度漸變?yōu)V鏡效果
  很多時候,拍攝帶有天空的風景時,天空部分亮而前景暗淡,如果想把天空部分壓暗的同時保持前景曝光正常,則需要做些處理。
  1)添加漸變
  按D把前景色設置為黑,然后添加新的調整圖層(漸變)
  2)漸變圖層選擇反向
  3)修改混合模式為疊加
  4)修改漸變的漸變條
  按住漸變編輯器中的漸變條右邊的白色色標,使到效果剛好在天空和地面的交界處。

  2009-03-24 20:35 引用 無忌短信 編輯刪除 個人圖文集 二手記錄 無忌博客 本主題帖子匯總 本主題圖片匯總 投訴 第 201 帖

  myh
  資深泡菜
  泡網分:43
  交易分:0
  帖 數:2096-26
  圖 數:0/13-1
  字 數:1051K-1K
  注 冊:2002年08月 D3還是D3X
  論成熟度和應用性來講,D3是一臺幾乎沒有什么缺點的產品,值得擁有。唯一感到不足的是像素有點低,特別是5D2和SONY α900,準專業(yè)機都是2000萬像素的情形下,從前瞻性看,1200萬顯得不足。但是,D3的強項又成為D3X的弱項,D3在大多數場合都夠用了,特別ISO是其他機型難以超越的,低噪點和對焦速度及連拍的速度都值得稱贊。而D3X下,這一些最適用的功能都欠缺,這是甚為遺憾的。高像素的畫質在需要它的場合是必要的,如畫冊、廣告 、專業(yè)攝影棚、圖片社等專業(yè)、專門的攝影是必不可少的,――這一些在多數人和多數場合不是必要的。但是,這些專業(yè)的特殊場合,D3X又顯得不夠,比中畫幅和大畫幅相機有明顯的差距,因為135的特點是便攜性和機動性,讓他承擔其他的專業(yè)相機的功能有些勉為其難,這是D3X的尷尬。這是兩難的選擇。我原來想直接購買D3X,但是總感到不如D3適用。
  我試圖感到應該擁有D3,它應對目前的3-5年可能夠用了,如感到不足應該上中畫幅,如尼康的中畫幅能夠專用卡口兼用135鏡頭(這幾乎不可能,也不能發(fā)揮中畫幅性能),那更值得等待尼康中畫幅。據有的人士分析D3的升級版應該是將ISO最低值降到50,高感光度更廣,這在尼康應不難達到。至于據說是除塵功能的升級,那是雞勒,自動除塵沒有保險而可靠的依據,反而增添了對專業(yè)機不利的因素,如溫度的變化對芯片感光處理功能的影響,并增添了對專業(yè)機的不穩(wěn)定感。也可能D3X的升級版會將D3的所有優(yōu)點都吸收到D3X中來,那可能要到3-5年后了,如果達到這樣的水準,那也不會叫D3Xs,而是D4了。135數碼單反到2400萬像素,應該不會再追求高像素了,因為135鏡頭的光學限制,使高像素難以提升更高的畫質。因此,未來的D4應該達到135數碼單反相機階段性的終結水準。不然為什么尼康要向上中畫幅呢。尼康在135數碼相機領域的主要任務是創(chuàng)造更多適用于全幅數碼單反新鏡頭的同時改善其感光芯片和處理性能。

  2009-03-24 17:50 引用 無忌短信 編輯刪除 個人圖文集 二手記錄 無忌博客 本主題帖子匯總 本主題圖片匯總 投訴 第 199 帖
  myh
  資深泡菜
  泡網分:43
  交易分:0
  帖 數:2096-26
  圖 數:0/13-1
  字 數:1051K-1K
  注 冊:2002年08月 以前有人在影棚問我,是不是可以用手上的數碼相機,為他的膠片機測光,當時我簡單的回答了“是”,這個答案也許沒有什么大錯,但是顯然不夠精細。直到今天我才有了真正明確的答案。

  最近我沉迷在魚缸中,DIY二氧化碳,DIY細化器,DIY燈光,其實這些都可以好好說說,其中倒有不少訣竅,此時卻想談談如何測量燈光是否足夠。一般的陽性草需要2000lux來培養(yǎng),魚缸有個經驗公式,每升配0.5-1W的熒光燈,但是,在沒有專業(yè)測量設備的時候,我如何知道底砂處的光照度有多強呢?

  我想到了手中的CANON單反。如果在魚缸底部放一個漫反射的平板,并且其反射率是已知的(例如18%灰板),通過拍攝這塊平板,或者對這塊平板測光,我相信單反的測光機構一定對景物的亮度有個固定的關系,同時拍出的照片像素值也必然與景物亮度有個固定的關系。
  那么該是什么關系呢。查閱了不少資料,大多數物理關系都顯然易見,除了ISO感光度。

  好吧,先假設這些都是線性關系,并且假設感光元件處獲得的光照度和感光值(定義為0-1.0)有下面的式子:
  感光值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曝光系數

  剩下的公式好辦,無論是google還是自己推演,都可以得出(使用國際單位):
  像素值 = 感光值^(1/伽瑪) * 255 = 感光值^(1/2.2) * 255
  底片光照度 = 反射面亮度 * 鏡片對光源的立體角 / 放大率^2
  = 反射面亮度 * (π/4 * 鏡片直徑^2) / 物距^2 * (物距/像距)^2
  = 反射面亮度 * π/4 / 亮度光圈^2
  反射面亮度 = 環(huán)境光照度 * 反射率 / π

  那么,我們有個結果:
  環(huán)境光照度 = (像素值/255)^2.2 * 4 * 亮度光圈^2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曝光系數 / 反射率
  好了,現在來解決感光度和曝光系數的麻煩吧,這個經常以ISO來稱呼的東西居然有這么大的不確定性,直接記錄答案吧。

  1、膠片
  通常膠片的感光度是根據HD曲線確定的,考慮去除灰罩和不線性區(qū),在灰罩密度+0.1密度(對數值)處記錄測量到的曝光量H,再增加1.3(對數值),對應的密度應該是灰罩密度+0.1密度+0.8密度,而感光度就是0.8/H,我們如果把照片的線性區(qū)也用感光值(0-1.0,對應密度(灰罩密度+0.1密度)-(灰罩密度+0.1密度+0.8密度))表示,可以得到這個式子:
  10^-0.8 = 底片光照度 * 10^1.3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曝光系數 = H * 10^1.3 * 0.8/H * 曝光系數
  推導出:
  曝光系數 = 0.01
  以我們看到的各種ISO=100的膠片的HD曲線為例,通常會看到0.1勒克斯-秒(對數值-1)對應的對數密度是1.0,這個對應點離我們所說的(灰罩密度+0.1密度+0.8密度)非常接近了。所以要使用后面的結論,最好使你的曝光結果接近1.0密度,不然膠片的非線性會使得結果偏差太大。

  2、數碼ISO(SAT)
  這個感光度定義,是通過測量當數碼輸出飽和(即感光值=1.0)時的曝光量H來決定的,感光度=78/H,我們也推導一下:
  1.0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曝光系數 = H * 78/H * 曝光系數
  顯然:
  曝光系數 = 0.0128
  如果使用這個系數,最好你的曝光結果接近曝光飽和(但最好差一點),以減少非線性的影響。
  應該特別指出出,大多數未標明的日本數碼相機(尤其2007年前的)感光度使用這個定義,這個定義在配合普通的測光感光度(后面提到),會保留高亮處的半檔保留區(qū),防止死白現象,但是畫面通常感覺有點暗。

  3、數碼SOS
  這個東西也許將來可以替代我們常用的ISO,他的定義是通過測量當數碼輸出中灰(即感光值=0.18)時的曝光量H來決定的,感光度=10/H,我們也推導一下:
  0.18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曝光系數 = H * 10/H * 曝光系數
  顯然:
  曝光系數 = 0.018
  如果使用這個系數,當然最好使用灰板了。

  4、測光用的感光度(EI)
  測光和曝光的感光度是兩回事,想想用ISO400來測光,但是膠卷是ISO100,然后迫沖的情形就知道了。
  常用的測光表是根據中灰場景來測光的,定義是通過計算感光輸出中灰(即感光值=0.18)時需要的曝光量H來決定的,感光度=10/H:
  0.18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曝光系數 = H * 10/H * 曝光系數
  這樣:
  曝光系數 = 0.018

  5、推薦的感光度(REI)
  這是一個令人頭暈的感光度,定義很簡單,廠商認為設置的這個感光度讓照片顯得正好曝光合適,照片漂亮就OK了,這也許根本算不上一個定義,但是令人悲哀的是,許多廠商喜歡這個寬松的定義,甚至連測光也使用它。不過就大概而言,這個感光度對應的曝光系數通常與ISO(SAT)或SOS相差不大。
  CANON新的單反(1DIII,1DSIII,40D)出來前,曾一度指出其感光度以SOS標準定義,后來還是使用了REI,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猜測,其感光度定義還是使用了SOS定義,畢竟這個定義會讓照片比較明亮,比較討好。
  CANON老的單反(400D之前),曾經使用這樣的定義,感光度=ISO(SAT)* 0.75。

  也許還是該說出來,雖然有了這么多感光度定義,但是實際上對廠商的要求還是很寬松的,計算的結果有20%以上的誤差還是不稀奇的。

  感光系數的問題解決了,再補充一些細節(jié),對于Nikon相機,它直接給出了亮度光圈,需要注意的是,canon只給出鏡頭光圈,因此還需要考慮:
  亮度光圈^2 = 鏡頭光圈^2 * (放大率+1)^2 / 耗損系數 = 鏡頭光圈^2 * (放大率+1)^2 / 0.828
  其中耗損系數考慮了鏡頭的耗損系數0.9,余玄四次方暗角(10度)等制定的,并且也是測量感光度時候廠商使用的經驗公式,因此是一個相當合理的數值。

  最后我們的公式已經相當復雜了:
  環(huán)境光照度 = (像素值/255)^2.2 * 4.83 * 鏡頭光圈^2 * (放大率+1)^2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曝光系數 / 反射率

  但是這已經是一個可以使用的公式了,根據這個,我測量出了我的魚缸95W燈光能提供給我1700LUX的光照度,勉強夠用。

  如果有一個測光表,也許我們不需要這么麻煩了,大多數測光表提供了LUX測量,要不,也可以這樣推導出來:
  環(huán)境光照度 = 0.18 * 4 * 亮度光圈^2 / 曝光時間 / 感光度 / 0.018 / 0.18 = 222 * 2^ev / 感光度
  而廠商給的公式通常是在ISO=100時候,
  環(huán)境光照度 = 2.5 * 2^ev
  我想這個差別很小,不排除廠商根據實際情況而增加了某些非主要因素的考慮。

  開頭的問題也有了答案,膠片和數碼相機的測光,還真的會有差別的。

  2009-03-23 22:40 引用 無忌短信 編輯刪除 個人圖文集 二手記錄 無忌博客 本主題帖子匯總 本主題圖片匯總 投訴 第 198 帖
  myh
  資深泡菜
  泡網分:43
  交易分:0
  帖 數:2096-26
  圖 數:0/13-1
  字 數:1051K-1K
  注 冊:2002年08月 你老去西藏干什么?
  劉樹勇

  看到不少搞攝影的人,老是挺悲壯的樣子,一有空便帶著一大堆攝影器材一趟一趟地跑西藏,說是"搞創(chuàng)作去",一去幾個月,拍回來無數的照片,然后找個機會給別人打幻燈看看,或者是讓攝影雜志的編輯們要了去發(fā)表,還請他談談"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想什么的。跑過幾次之后,攝影家的表情便愈發(fā)悲壯,據說心靈也得到了凈化,仿佛突然得了什么高人的指示,神色行止都一副飄乎乎的意思。每每見到這等準高人,先是有些肅然起敬,然后就有點兒不大明白??窗l(fā)表在專業(yè)攝影雜志上的那些照片,弄來弄去都那些東西:穿臟兮兮的皮袍子的藏胞,轉經的或辯經的人們,活佛與喇嘛,朝圣途中仆地前行的信徒,圣湖畔的瑪尼堆,天葬臺與禿鷲,雪山與冰川,藏戲與云朵,等等等等。人物自然不同于我們,看著新鮮,可看多了也就膩了;風光也還壯麗,可看成是氣象圖片也無不可,說它"藝術"也"藝術"不到哪里去。這么多人反來復去地就拍這幾樣東西,還一臉煞有介事地整天嚷嚷著要去西藏"搞創(chuàng)作去",我就想知道有沒有這個必要,這西藏和你能扯上些什么關系,怎么惹得你老往那兒跑?


  想得多了,就覺得其中有些原因。首先大概是因為獵奇。對于那些來中國旅游觀光的外國人和西藏之外的中國人來說,西藏肯定是一個獨特的而又相對封閉的奇觀。它是如此不同--居于世界屋脊的地理位置、特異的宗教與文化、特異的風景與人文習俗--引來無數的外國人和中國人每年蜂擁到此地,通過旅游、攝影、攝像、購買那些具有濃郁民族地方色彩的物品(服裝、刀具、飾物)、拜見活佛等等方式,來"消費"這一奇觀。而對那些攝影家們來說,西藏更是一座"創(chuàng)作基地"(這個詞兒如果是種旅游策略則可,如果是認真地想這么搞,那就有點兒特別的無知可笑!這樣的創(chuàng)作基地還有張家界壩上草原,云南麗江--其實就是個旅游景點兒)。甚至很多人都說:一個搞攝影的如果不去西藏真是白活了!好像攝影天生地與西藏有點兒什么必然關系似的。不管怎么說,越來越多的中國攝影家外國攝影家越來越喜歡往西藏跑卻是事實。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我想是因為這種普遍的獵奇心理造就了一個圖像的市場,想想看,衣著特異的藏胞、藍天白云下的梵唄、活佛與朝圣途中的信徒、瑪尼堆與天葬臺世界屋脊上的雪山,這些完全表征化的符號化的奇觀化的西藏影像,滿足了無數未曾到達此地的中國人或者是外國人的閱讀需要,他們看到了由那些攝影家們膚淺的認識所解讀和展示出來的一個西藏,同時他們的觀看和期望又返過來鞏固和鼓勵了攝影家的這種膚淺的展示和不斷的去獵取這種奇異的影像。


  另一個原因是在對攝影的理解上搞暈了。在許多中國攝影家們的理解中,凡涉及人物事件的照片不外是新聞報道加紀實;凡風光花卉加點兒造型光擺個架式的人像那就算是"藝術攝影"或者是把攝影搞"藝術"了。而且我們的那幾種能給各地的攝影家們評職稱時幫上一點兒忙的專業(yè)攝影雜志,也一直在傳達這樣一種毫無學理可言但卻于自己無害的絕對不會犯什么政治錯誤的攝影思路--近五十年來它們最喜歡發(fā)表的就是那些"表現了祖國的大好山河"的風光照片,而且不遺余力地推出一些弱智一樣的風光攝影家,還把個亞當斯當成領導來服從。于是,摸相機的人們要想"藝術"一把,而且又能將旅游觀光、體育鍛煉、呼吸新鮮空氣、調劑生活節(jié)奏與所謂的"藝術創(chuàng)作"結合于一體,最好的選擇莫過于去拍風光照片了。草原略顯單調,壩上也覺平庸,留給發(fā)燒友們去練習瞄準兒吧。起碼也得拍拍歷史悠久的長城,荒蠻蒼涼的西部高原,云山霧罩的張家界、九寨溝什么的。要想把照片拍得有點兒內涵,拍得有點兒宗教的那種挺神秘兮兮的感覺,而且還能唬住別人,那肯定是非西藏莫屬了。


  如果你覺得你比別人高出一截去,既不是獵奇也不糊涂,而是像你說的那樣跑西藏是在尋求一種精神的歸宿或者說家園的話,那就更有些裝模作樣了。這種原因說白了,動不動就往西藏跑,一多半不過是要去散散心放松一下而已。工作壓力太大了,忙了幾年了,錢也掙得差不多了,最近離婚了,無聊了,都會成為往西藏跑一跑的最好理由。其實這是一種逃避或者是一種沒事找事。什么在那里心靈得到了凈化,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暫時脫離了那些真正使我們感到困擾的東西。你愿意這么做也無不可,問題在于,這和什么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有什么關系?退一步說,即使有關系,即使你就是想去西藏"創(chuàng)作"一把,那西藏無論其地理環(huán)境還是文化上的深邃,都不是你跑幾次西藏,造訪幾回寺院,讀幾冊經書,跟個活佛合個影或者與喇嘛聊一聊天可以搞明白的。當你不斷拍下了你最感興趣的那些有關西藏的表征性事物時,這些概念化的圖像便會一再強化和印證人們對于西藏的錯誤的想象,同時也遮蔽了有關西藏的真實而豐富的內涵。我們通過你的這些照片看到的是什么呢?


  老子《道德經》中嘗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東晉時,簡文帝入華林園游,對隨行左右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然林木,便自有濠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關注當下,關注于自己切身的生存體驗,并由此體悟到天地的道理,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對于宇宙空間的觀照方法。杜甫有詩說:"江山扶繡戶,日月近雕梁。"宋時一高僧道燦也有詩云:"天地一東籬,萬古一重久。"都在說這種不奢望,不遠求,重視切近的經驗與內在體悟的大境界。事實也正如此,你自己的生命活動,你所熟悉的文化與環(huán)境才會構成你真實的生活。而所有的奇觀都外在于你的生活與判斷,那是你的頭腦所無法企及的一個地方,因為它外在于你的經驗和知識背景。你可以觀看它,但你卻不可能像處身其中的人們那樣成為它其中真正的一員,你永遠只是一個與西藏擦肩而過的觀光客。你的所有幸福與苦難都發(fā)生在你所依賴的文化與土地之中,你的問題也只能在這里得以最后的解決。在你的生活之外,不存在一個真正的使心有所駐留的自由之所。這就是當年朱熹所說的那種"即其所居之位,而樂其日用之常"的平常心。說到底,你把你自己的生活搞清楚了,你把自己擺平了,這世界還有什么擺不平的?非要在你的生活之外去什么西藏"體驗生活",仿佛你一直是生活在生活之外一樣,那豈不是騎驢覓驢,磨磚作鏡了!


  曾與一喜歡漢學的合眾國際社的記者夜談,他是當年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員,親歷了那個失去生存目的標的年代。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有所安頓,他們做出的努力包括跟隨日本禪師修習禪宗;學習老莊之學;遠赴印度學習瑜珈功法;到荒蠻的原野或荒島上過原始人式的生活。當日本禪師告訴他,真正的禪宗須到中國才能得到時,又不畏艱難來到中土,遍訪高僧大德,請求開示。他得到的最重要的收獲就是,趕緊回到美國去,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去,這正是中國哲人所說的"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這和藝術或者攝影有什么關系?
  關于作者: 男 1962年5月,出生于山東省臨朐縣。1983年7月,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到中央財經大學中文系(現為文化與傳媒學院)任教至今。80年代中期,始致力于視覺語言與敘事方式的比較研究。80年代后期,集中以中國書法為研究個案,比較研究中國視覺藝術中的表現主義傳統(tǒng)與西方抽象語言純粹化的差異關系問題。

  劉樹勇被稱為中國最激進的攝影批評家。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劉樹勇好象只會“罵人”――這主要源于幾年前撰寫的“驚世奇文”――《中國攝影界的四種病》,文章里嬉笑怒罵,幾乎把中國攝影界的所有問題諷刺挖苦了一遍,以至于當時所有的攝影媒體都不敢(或不愿意)刊登這篇“檄文”,文章一壓就是好幾年。其實,劉樹勇更多的攝影理論和批評文章都很平和,尖銳而不失深刻理性的研究分析。

  后來,劉樹勇的《攝影家為什么出畫冊》、《圖象的社會學功能》等幾篇文章都在攝影界引起較大反響,《中國攝影界的四種病》也終于發(fā)表,當然不是在傳統(tǒng)媒體,而是在更為開放更為自由的網絡媒體上,并很快在網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劉樹勇也作為嘉賓在網上與攝影網友進行了現場的交流,一些傳統(tǒng)攝影媒體也破天荒做了相關報道。
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