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只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
補充說明: 第一個用照相機的是誰
全世界公認攝影是法國L?達蓋爾發(fā)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國向全世界宣布。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風景畫家,專業(yè)畫舞臺背景,當時風景畫、繪畫時流行一種工具――暗箱。暗箱的作用:風景物透過鏡頭進入暗箱中的45O反光鏡再反射到位于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再在磨砂玻璃上鋪上畫布作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畫布隱約有樹影已留在畫布上,就產(chǎn)生用什么方法把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畫布上,達蓋爾獲悉J?N尼埃普斯也在作這方面試驗,而此時J?N尼埃普斯已年過六十,已覺得財力、精力、物力力不從心,才同意和L?達蓋爾合作。1829年12月4日簽訂了十年合作協(xié)議,雙方公布各自研究成果,以求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雙方同意以雙方的名義公布研究成果,并平分利益。
J?N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Chaion)與L?達蓋爾簽訂協(xié)議,當即拿出了他的詳細制作方法,并做了示范,L?達蓋爾卻沒有拿出什么東西,所以,有人懷疑,在此前,L?達蓋爾還沒有試驗出成果。協(xié)議簽訂后,雙方各自進行試驗再也沒有見面。1833年J?N尼普埃斯逝世,由他的兒子I?尼普埃斯繼承協(xié)議的合作關系,遺憾的是I?尼普埃斯不想做什么試驗,所以只剩下L?達蓋爾一人獨自探索了。
1837年,L?達蓋爾又經(jīng)過了八年的探索,終于成功地拍攝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靜物片。1839年8月19日世界攝影史第一頁揭開了面紗――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宣布了這一重大發(fā)明――暗箱十達蓋爾攝影法(感光板)便拍攝成了正像的照片。
所以說世界上第一臺相機及感光、沖洗、定影的方法是L?達蓋爾發(fā)明的。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但在歷史上研究針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經(jīng)”上曾有論述。北宋財相,文學、數(shù)學、天文學、醫(yī)學等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沈括就有詳細論述。(1031年~1095年)58歲后過隱居生活,晚年在夢溪園創(chuàng)作“夢溪筆談”。1985年沈括墓址在余杭安溪鄉(xiāng)下溪彎村太平塢發(fā)現(xiàn)時,我們父子有幸參予了墓址發(fā)現(xiàn)的攝影工作,后在深圳特區(qū)報《青年晚報》上發(fā)表。
《夢溪筆談》中有這樣一句話:“酋雜謂海翻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與景經(jīng)過小縫隙(針孔)影子肯定出現(xiàn)倒影,大海出現(xiàn)在天上、寶塔頂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的古人前赴后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fā)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后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了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并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隨著傳教、經(jīng)商、辦醫(y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攝影術傳入中國,首先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文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自制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像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職業(yè)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像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攝影師。重要的是1844年鄒佰奇制成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并用于攝影。
在我們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和事之后,為我們搞古董相機收藏指了個方向。濕板相機、干板相機――中國早期使用的相機應該在香港、澳門、廣州、上海、寧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帶,當時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最早的兩件藏品就是從這些地方得來的(見高氏藏館百臺珍品錄)。
J?N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Chaion)與L?達蓋爾簽訂協(xié)議,當即拿出了他的詳細制作方法,并做了示范,L?達蓋爾卻沒有拿出什么東西,所以,有人懷疑,在此前,L?達蓋爾還沒有試驗出成果。協(xié)議簽訂后,雙方各自進行試驗再也沒有見面。1833年J?N尼普埃斯逝世,由他的兒子I?尼普埃斯繼承協(xié)議的合作關系,遺憾的是I?尼普埃斯不想做什么試驗,所以只剩下L?達蓋爾一人獨自探索了。
1837年,L?達蓋爾又經(jīng)過了八年的探索,終于成功地拍攝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靜物片。1839年8月19日世界攝影史第一頁揭開了面紗――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宣布了這一重大發(fā)明――暗箱十達蓋爾攝影法(感光板)便拍攝成了正像的照片。
所以說世界上第一臺相機及感光、沖洗、定影的方法是L?達蓋爾發(fā)明的。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但在歷史上研究針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經(jīng)”上曾有論述。北宋財相,文學、數(shù)學、天文學、醫(yī)學等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沈括就有詳細論述。(1031年~1095年)58歲后過隱居生活,晚年在夢溪園創(chuàng)作“夢溪筆談”。1985年沈括墓址在余杭安溪鄉(xiāng)下溪彎村太平塢發(fā)現(xiàn)時,我們父子有幸參予了墓址發(fā)現(xiàn)的攝影工作,后在深圳特區(qū)報《青年晚報》上發(fā)表。
《夢溪筆談》中有這樣一句話:“酋雜謂海翻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與景經(jīng)過小縫隙(針孔)影子肯定出現(xiàn)倒影,大海出現(xiàn)在天上、寶塔頂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的古人前赴后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fā)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后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了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并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隨著傳教、經(jīng)商、辦醫(y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攝影術傳入中國,首先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文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自制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像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職業(yè)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像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攝影師。重要的是1844年鄒佰奇制成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并用于攝影。
在我們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和事之后,為我們搞古董相機收藏指了個方向。濕板相機、干板相機――中國早期使用的相機應該在香港、澳門、廣州、上海、寧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帶,當時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最早的兩件藏品就是從這些地方得來的(見高氏藏館百臺珍品錄)。

相關推薦
- 2015-11-12怎么樣把照相機的照片傳進電腦 傳入后怎么找在那個盤里
熱門搜索
- 2018-07-318月8號成都出發(fā)去色達,自駕游,有2個位置可以結伴
- 2018-07-31這地方熱嗎?莫干山不錯的,下渚湖怎樣熱不熱
- 2018-07-31兒童超過120m要買票嗎
- 2018-07-31準備去大理旅游三天,從昆明出發(fā) 求大神推薦路線
- 2018-07-31從廈大學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長時間到?
- 2018-07-31問一哈從宜賓到濟南,怎么走最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