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一下關于閃光燈的知識
TTL系統因制造廠商而異。常見的有以下幾種:A-TTL Advanced TTL canon公司對閃光曝光設計改進的第一步就是創(chuàng)造了A-TTL,又稱為‘高級透過鏡頭’閃光測光,在早期的EOS系列膠卷相機上普遍使用。 A-TTL閃光燈(只包含300TL和EZ系列閃光燈)在測光階段(也就是半按下快門釋放按鈕時)發(fā)出短促的預閃光,這預閃被閃光燈前面的外置傳感器記錄下來,用于確認合適的光圈,以確保足夠的景深,尤其是在距離較短的時候。一旦快門打開,閃光燈便發(fā)出真正照亮景物的閃光。閃光開始的時間取決于相機是前簾還是后簾同步設定,而閃光的持續(xù)時間由標準OTF傳感器決定。傳感器測量景物的平均亮度。如果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下拍攝,就啟動自動減弱,這可以將閃光輸出減弱0.5到1.5級。一旦閃光燈通過對反射的閃光進行實時測量確認前景主體已經被充分照亮,它就切斷閃光管的能量,閃光燈隨即熄滅。 快門在所設定的時間內保持打開。 E-TTL(評價式TTL) canon在1995年發(fā)布另一種形式的閃光技術 - E-TTL,也就是‘評價式透過鏡頭’閃光測光。E-TTL由主閃光泡發(fā)出一束已知亮度的低功率預閃,用以確認正確的閃光曝光。它通過預閃測量景物的反射率,然后基于這些數據計算出達到中間影調所需要的閃光輸出功率。它也利用預閃,但出于下述兩個原因,它克服了A-TTL的缺陷。 首先,E-TTL預閃發(fā)生在快門即將開啟之前的瞬間而非半按快門的時候。因而與A-TTL不同, E-TTL預閃實際上用于確認閃光曝光,而且它不是在現場光測光階段激發(fā)。有些用戶可能對E-TTL在正式閃光之前發(fā)出預閃趕到驚奇。在正常設定條件下,該過程發(fā)生得很迅速,以至于預閃被難以察覺到,盡管你可能在反光鏡抬起之前瞥見到它。 其次,預閃光線由相機內部的評價測光系統進行分析,這意味著它是透過鏡頭測光,不象外置傳感器一般容易被愚弄。與TTL閃光測光表不同,E-TTL傳感器不易被好奇者看到,它藏在五棱鏡的外殼內。 E-TTL較TTL和A-TTL優(yōu)越之處是用于填充閃光。E-TTL在白天攝影時添加微妙和自然的填充閃光方面通常表現較好。E-TTL曝光同時也與當前對焦點相關,理論上更易取得出色的曝光。P-TTL(Pre flashing TTL) P-TTL模式在預閃時通過機身的多區(qū)測光系統結合來自鏡頭的主體距離信息來計算最佳閃光輸出從賓得F系列AF鏡頭起及其后推出的鏡頭都能提供距離信息,較之傳統TTL模式更加精確。不受反射率影響,在黑背景下也可獲得適當的曝光。 i-TTL & E-TTL II nikon的i-TTL和canon的E-TTL有部分相似,先是預閃進行大略的閃光量估算,然后測合焦位置的主體的亮度。當閃光燈發(fā)光時,照在主體的光達到應有的亮度后,E-TTL就命令閃光燈停止閃光,而nikon的i-TTL還會把距離信息代入運算做為修正,然后再命令閃光燈停止閃光,當然更為精確。而這個距離信息的獲得在對焦完成后也就完成了,所以根本不會耽誤時間。nikon的i-TTL只有五個分區(qū),但因為有了距離信息進一步修正,這個5分區(qū)就足夠精確了。 在canon最新開發(fā)的E-TTL II方式下,當快門釋放的一瞬間,閃光燈會發(fā)出一束預閃光,用來監(jiān)測環(huán)境光和計算所需的閃光量,閃光燈發(fā)出正確的閃光,使環(huán)境光和人工閃光達到平衡。在復雜的場合,比如在起作用的與對焦點相連的測光區(qū)域外有強反射,也能正確閃光曝光。E-TTL II在評價閃光測光的基礎上又新增了平均閃光測光,由于采用了新的算法,閃光結果更精確更穩(wěn)定。即使被攝體移動位置,E-TTL II自動閃光系統也能有效避免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的情況發(fā)生。慢同步(slow)是相機與閃光燈配合實現的一種高級功能。閃光燈的慢同步是指在清晨、夜晚或有一定燈光照明的晚上,適當降低快門速度,同時使用閃光燈,可以在保證主體曝光正常的同時使背景適當曝光,豐富畫面效果。一般的135單鏡頭反光相機的快門都有兩個快門簾幕,第一快門簾幕和第二快門簾幕。(也稱為前簾和后簾)基本的動作程序為∶按下快門-->前簾開放-->膠卷感光-->后簾關掉。前簾同步和后簾同步的差別是∶ 前簾同步∶第一快門簾幕開放之后的那一瞬間,閃光燈發(fā)光。 后簾同步∶第二快門簾幕關掉之前的一瞬間,閃光燈發(fā)光。在快速或高速閃光同步,以及拍攝相對靜止的被攝體(建筑物、停止中的車輛、山、原野或庭園的遠景等)時,兩者間的差別并不明顯。而在慢速或長時間曝光模式,或者拍攝活動相對有運動傾向以及活動被攝體(人、運動中的車輛、動物、體育和舞蹈題材等)時,使用不同的閃光同步模式,則會獲得效果完全不同的圖像。尤其是在低照度的環(huán)境時尤為明顯。比方說,在夜晚或低照度環(huán)境里,使用標準鏡頭以下或廣角鏡頭拍攝一個人騎自行車斜方向迎面而來的畫面,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保持拍攝角度和畫面不變,使用1/8秒或1/4秒的快門速度,后簾閃光同步模式,將會獲得一張在被攝主體后面有拖影而被攝主體清晰的照片。原理是∶當快門開放時,閃光燈并沒有發(fā)光,那么此時的被攝體處于曝光不足狀態(tài)(當然,如果過分低的照度將不會在膠卷上留下影像),但膠卷仍然能記錄下曝光不足的影像,同時被攝體在運動狀態(tài)中,因此在膠卷上被記錄下的是一個拖影。當1/4秒或1/8的時間到了之前,也就是快門將要關掉的前一瞬間(具體時間數據我沒有),閃光燈發(fā)光,然后快門關掉。此時,由于閃光燈的光,使得被攝體在膠卷上留下了一個清晰的,曝光足夠的影像,而之后快門立即就關掉了,因此在這串拖影的最后點,是一個清晰的由閃光燈照亮的被攝體??瓷先サ男Ч且粡垘в袆痈小⑺俣雀械恼掌?。 簡易的說,后簾同步的功能是∶可以在慢速快門下,將被攝體最后的影像凝固在膠卷上。觸點可以理解為是傳感器把機身信息傳到閃光燈或者把閃光燈的信息傳到機身方便測光和控制閃光.

熱門搜索
- 2018-07-318月8號成都出發(fā)去色達,自駕游,有2個位置可以結伴
- 2018-07-31這地方熱嗎?莫干山不錯的,下渚湖怎樣熱不熱
- 2018-07-31兒童超過120m要買票嗎
- 2018-07-31準備去大理旅游三天,從昆明出發(fā) 求大神推薦路線
- 2018-07-31從廈大學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長時間到?
- 2018-07-31問一哈從宜賓到濟南,怎么走最劃算